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4篇
  免费   386篇
  国内免费   225篇
电工技术   109篇
综合类   414篇
化学工业   209篇
金属工艺   72篇
机械仪表   253篇
建筑科学   287篇
矿业工程   78篇
能源动力   113篇
轻工业   86篇
水利工程   71篇
石油天然气   448篇
武器工业   30篇
无线电   987篇
一般工业技术   484篇
冶金工业   63篇
原子能技术   42篇
自动化技术   50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101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119篇
  2015年   126篇
  2014年   211篇
  2013年   216篇
  2012年   238篇
  2011年   266篇
  2010年   194篇
  2009年   234篇
  2008年   202篇
  2007年   247篇
  2006年   256篇
  2005年   231篇
  2004年   187篇
  2003年   145篇
  2002年   127篇
  2001年   116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68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吴进明 《山西建筑》2002,28(2):140-144
叙述了半刚性路面反射裂缝的产生原因及防治对策,并介绍了采用土工织物和玻纤地工格栅防治半刚性路面反射裂缝的长工工艺和施工技术要求,最后结合两个具体事例阐述了土工织物及玻纤土工格栅在防治公路半刚性路面反射裂缝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2.
沥青混凝土路面非荷载性裂缝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裂缝是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主要缺陷之一。早期裂缝对路面使用性能不会产生明显影响。然而,裂缝的扩展最终会导致沥青路面结构性破坏。引起沥青混凝土路面裂缝的原因错综复杂,不过可以将这些复杂原因引起的裂缝归结为荷载性裂缝和非荷载性裂缝两大类。温度裂缝和反射裂缝是非荷载裂缝的两种主要形式。从非荷载性裂缝的角度出发,详细分析了温度收缩裂缝、温度梯度裂缝和反射裂缝形成的机理,指出温度梯度是引起路面横向裂缝的主要原因,而反射裂缝是半刚性基层裂缝和温度裂缝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3.
采用菲涅尔透镜和光电传感器,设计了一种烟花用电点火头作用时间的测试装置。利用该装置测量了多型烟花用电点火头的作用时间,并与高速摄像法测量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与高速摄像法的测量结果一致,符合欧盟烟火标准的相关要求,适合烟花用电点火头的检验。  相似文献   
34.
在电离层的60~1 000 km高度,其等离子体电子密度变化范围为10~106 cm-3。以稳态电离层等离子体电子密度随高度变化规律为基本出发点,研究大尺度电子密度缓变等离子体介质中VHF波反射和透射特性,采用分层介质方法,建立了相应的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计算模型,获取了不同尺度、不同电子密度和碰撞频率条件下等离子体对VHF波的反射和透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大尺度、电子密度范围为104~106 cm-3的分层均匀等离子体介质对频率为30~150 MHz的无线电波透射能量衰减均大于10 d B,且随着频率的减小透射能量衰减呈指数增大,在频率为30 MHz附近透波能量衰减量将超出通信系统接收机灵敏度范围,从而导致通信系统无法正常工作。  相似文献   
35.
应力波传播特性的研究是进行工程动态稳定性评价的基础。依托柱状节理玄武岩开挖爆破试验,考虑节理岩体的蠕变和应力松弛特性,提出了黏弹性节理的等效标准线性固体模型,采用"位移不连续理论",获得了应力波入射黏弹性节理的传播方程,并探讨了应力波入射黏弹性节理的传播规律。透射系数随入射波频率的增大而减小,而反射系数整体上呈现出随频率的增大而增大的趋势。在临界入射角内,随入射角度增大,转换波(T_(sp),T_(ps),R_(sp)和R_(ps))均先增大后减小且转换波的透射系数(T_(sp)和T_(ps))最小,反射同类型波(R_(ss)或R_(pp))先减小后增大,透射同类型波(T_(ss)或T_(pp))则基本没有变化;应力波在节理处发生了复杂的能量转移,随入射角度增大,反射同类型波和反射转换波之间能量此消彼长并在某一角度附近几乎同时达到极值,同类型波的部分能量转移到转换波,但其能量仍远高于转换波。  相似文献   
36.
全像素双核(dual-pixel, DP)自动对焦(dual-pixel CMOS auto focus, DP CMOS AF)采用混合检测自动对焦,其在每个像素配备两个光电二极管,使每个像素既参与对焦又参与成像,克服了传统相位检测自动对焦和反差检测自动对焦技术的缺点。根据离焦视差估计图像合焦镜头所需移动的距离,DP自动对焦具有更快的对焦速度和更高的对焦精度,因此广泛应用在手持设备中(如手机相机、单反相机等)。由于全像素双核传感器将每个像素分成两半,该传感器一次拍摄即可得到两幅图像。这两幅图像(全像素双核图像对)可以看做一个具有相同曝光时间和严格校正的小基线立体图像对。该图像对的视差与图像模糊程度相对应,只在离焦区域存在视差。全像素双核传感器不仅用于自动对焦,而且可以用于深度估计、散焦去模糊和反射去除等方面。本文系统地综述了全像素双核传感器的自动对焦、成像原理及研究现状,并进一步展望其未来发展。1)对自动对焦技术进行介绍,对比了传统对焦与全像素双核对焦;2)详细分析了全像素双核传感器的成像原理、成像模型及特点;3)系统地介绍了全像素双核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应用的最新进展,从深度估计、反射去除和离焦模糊去除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及分析; 4)适当的数据集是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基础,对目前的全像素双核数据集进行了介绍;5)分析了全像素双核在计算机视觉领域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对未来的全像素双核应用方向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相似文献   
37.
针对球面超大曲率半径测量中存在的测量精度低、抗环境干扰能力差的难题,研制了一套激光差动共焦反射式超大曲率半径测量系统。该系统采用反射式测量光路,利用差动共焦响应曲线对被测件的猫眼和反射位置进行高精度定位,并用测长干涉仪记录位置信息,最后结合物镜顶焦距解算出超大曲率半径值。理论分析与实验表明,该系统定焦精度高,测量范围大,抗环境干扰能力强,相对测量误差优于2×10~(-4),-15 m超大曲率半径测量结果的重复性可达1.2×10~(-4),实现了超大曲率半径的高精度测量。  相似文献   
38.
杨涛  ;滕军红 《新建筑》2014,(4):94-96
1840年以来,中国建筑受西方Archjteeiure的影响颇深,既未彻底揭示中国传统建筑的本质问题,又缺失对西方Architecture观念的甄别与质疑。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的根本目标在于,要在现代中国探索出真正的“中国现代建筑”——既不是传统,也不是Architecture,更不是两者的“混搭”。在传统与西方道路上走不通的150年中国近现代建筑理论与实践探索恰恰表明:中国近现代建筑的探索该“破题”了,“中国现代建筑”该“破土而出”了。  相似文献   
39.
如何减小移动通信中移动终端电磁信号对人体脑部的影响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电磁带隙(EBG)结构在其禁带内具有阻抗高、反射波与入射波位相相同的特点,可以抑制印刷线路板的表面波改善天线辐射性能,减少进入脑部的电磁信号。在1.8 GHz频段,对加载EBG结构的反射板的天线系统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与未加载EBG的天线系统相比,加载EBG结构的偶极天线系统不仅可以保证天线的辐射增益,同时人体脑部电磁波的比吸收率大大降低,加载EBG反射板可以有效抑制人体脑部的电磁场强度;由于天线与反射板的互相耦合,天线的尺度与未加载EBG结构的天线相比尺度变小,同位相反射偶极天线与EBG距离很近,实现了低轮廓天线。  相似文献   
40.
采用Overlay tester(OT)对大粒径透水沥青混合料(LSPM)进行多次冻融循环试验,分析了冻融循环作用下LSPM的抗反射开裂性能.结果表明:冻融循环作用对LSPM的抗反射开裂性能具有显著影响;OT试验能有效反映LSPM的抗反射开裂性能,可以用容许破坏次数和荷载损失率来共同评价LSPM抗反射开裂性能,采用指数模型能较好地表征和预测容许破坏次数随冻融循环次数的衰减状况;模拟冻融影响时应至少进行20次冻融循环;橡胶粉改性沥青和SBS改性沥青用于LSPM均具有良好的抗反射开裂性能,但SBS改性沥青混合料受冻融循环作用影响更大,粒径为301μm(60目)橡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更适用于长期冻融地区的沥青路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